第127章 你所不知道的民族考古(2/4)
收到傅斯年的邀请,成为史语所通信员,负责殷墟的调查工作。>
因为河南人,知道当年关于河南人贩卖“龙骨”的猫腻,再加上,他是本地地头蛇,认识不少河南各个方面的头头脑脑,由他打通各方关系最合适不过。>
不要以为发掘一个新遗址,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山头主义严重,地方利益跟中央利益是严重不一致的。>
董作宾殷墟调查的第一站就是开封,民国时期,开封是河南省会,直到54年以后才搬迁到郑州。>
当时,董作宾住在开封北仓女子中学。为什么是这个中学,因为此校是早年引荐董氏入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张嘉谋所创立。张嘉谋在河南是政学两界的重要人物,对河南的情况最为清楚,董作宾很快就从张的口中得知到河南的状况。>
1928年的河南,当时恰值河南刚结束长期战乱,冯玉祥名义上服从中央时期,地方学界已无力挪借考察费用。>
也就是说,发掘殷墟的所有经费必须由史语所承担。>
傅斯年也只能拨款。>
然后董作宾就开始组团,其中第一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邹先生的导师郭宝均先生。>
很多人不知道郭宝钧先生是什么时候入考古这个坑的。>
翻看这段资料,就清楚了。>
当年苏亦最先知道郭宝钧先生的名字,也是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上。>
董作宾跟郭宝钧俩人是老相识了,其实,郭氏自1906年起便与董作宾为同学,他从北京高等师范(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卒业后,即回南阳师范服务,教数学,董作宾先生尚是他的高年级的学生。>
彼时,郭除了为董在安阳的考察提供住宿等便利外,为董氏引荐了建设厅长张钫等要员。而董于郭宝钧,亦多有提携。其在殷墟发掘工作展开之后,致专函于傅斯年,力荐郭宝钧为史语所助理研究员。>
任职教育厅秘书的郭宝钧,经济颇为困窘,董作宾建议傅斯年每月百廿元之报酬,郭宝钧就可以辞职,专职做田野发掘,奈何,傅斯年不愿意。直到1930年发掘受阻,傅斯年到开封协调的时候,才决定多聘用河南本地的学者。于是,1931年春殷墟第四次发掘时,他和梁思永同时加入史语所考古组。>
那么当年,史语所的发掘受到什么样的阻挠呢?>
苏亦查询相关资料才得知。>
原来1929年春第二次发掘殷墟时,李济等人发现河南当地很难保证文物的安全,遂将部分文物带回北京整理研究,而触怒河南政府,何日章以史语所违反协议为由请求河南省政府叫停殷墟的发掘,转而委托河南博物馆进行挖掘,期间所挖的文物全部都运到了河南开封。>
这些经过,傅斯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掘安阳殷墟之经过》一文中,都有详细说明。>
对于当年的发掘史料的研究,很容易就得知当时的情况。>
这些书籍北大都有收藏。>
你不翻看这些东西,很难知道这些具体经历。>
苏亦没有落下,一一整理,未来这些史料都可以专门编撰写一本《中国考古学史》。>
不过,董作宾主持的第一次为期18天的试掘,总共出土800余片有字甲骨以及铜器、陶器、骨器等多种文物。>
这一次的发掘,情况惨不忍睹。>
因为董作宾只关注甲骨文,就是专门找带字的龟甲,其他的东西他根本就不关注,别说地层土质什么的,甚至连不带字的龟甲他都懒得关注。后来,看到他的报告,史语所的众人就炸锅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