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home/www1/www1/1/36/2/www.6s6ss.com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home/www1/www1/1/36/2/www.6s6ss.com2026/chapter.php on line 3
第127章 你所不知道的民族考古(3/4)_我在北大学考古_新吾爱文学网

第127章 你所不知道的民族考古(3/4)



就连吴金鼎在回忆此次发掘时,都忍不住吐槽,“照相用科达的胶卷照相机,一卷8张,拍了十来张后,看看还有两三张没有拍完,原来有好几次拍后忘记转过底片。”

这是在吐槽,董作宾对于近代测绘、拍摄仪器等设备的不熟练。

因为董作宾根本就是按照罗振玉老一派的发掘做法,完全就是挖宝,而非发掘。

被吐槽多了。

看到这部分资料,苏亦都忍不住乐了。

董作宾在后面的报告之中,也多出了一些甲骨文以外的东西。

然而,这还是不行。

所以,1929年春,由李济主持对殷墟的正式发掘。

等李济以后,就由梁思永先生接棒,正式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头雁,先后主持第十、十一、十二、十四次殷墟发掘。

苏亦在梁思永先生的传记都了解到这些经历,只是一些细节的东西,要靠原始史料来验证,这样才更加精准。

七七事变以后,史语所在小屯的工作就被迫停止,而且当初殷墟出土大量的文物,给运输跟保管都造成极大的压力。

考古人员起初是一块块取出字骨的,但一天的时间只取出了埋藏珍品的面上部分,显然这种方法不行。于是,他们决定将它整块地挖出来。

因为要跟日本人抢时间。

于是,一经决定,就立即采用新的方法。全体队员一刻不停地工作,用了四昼夜的时间,将这一整块埋藏珍品挖出来了。然后整体运走。

但是,条件有限,发掘出来的东西,想要运走并不容易,因为东西太多了。足足有三吨多的大土块。

后来,发掘队集思广益,这个大块被装在用厚木板做成的箱子里,又用铁条牢牢加固。

弄成那么大的集装箱,如何运到火车站也是一个大问题。毕竟出土地点距车站还有十多里路,根本没有公路,也没有用动力牵引的搬运工具。

考古队员和当地的发掘工人发挥了集体智慧,他们利用本地的工具和大量人力,最终解决了搬运难题。7月4日,那只沉重的大木箱运到了火车站,又用了8天时间,7月12日安全运抵南京史语所的所址。

然后才有史语所工作人员清理。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出土的珍贵文物被迫西迁,先到昆明,又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

在颠沛流离中,珍品遭受不小的损失。不过这些损失都被文件记录下来了,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李庄安顿下来以后,考古学家又对这些出土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这才是殷墟发掘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批东西,几乎需要李济先生用后半生的时间去整理。

主要学术成果都汇聚在他的专着《安阳》之中,1977年,李济在美国印行了以“安阳”为名的英文本的考古叙事着作,全面回顾了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发掘的总体情况。

这书,是后世苏亦了解这段发掘成果最为重要的着作之一。

其实,再次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最让苏亦印象深刻的,不是董作宾,不是郭宝钧,不是李济。

而是梁思永,是高去寻。

1954年4月2日,梁思永先生因病逝世,年仅50岁。去世前梁思永唯一放心不下的是,1948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台时,带走了他领队发掘的西北冈考古报告的草稿。

当时他因患急性肋膜炎而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