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你所不知道的民族考古(1/4)
下课以后,邹先生旧事重提,跟苏亦谈助教的问题。>
苏亦再次用同样的理由糊弄过去。>
他研究兴趣不再商周考古,也不想探源夏文化。>
研究夏商周考古最大的问题,就必须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这个方面,苏亦就是半吊子。>
想要像高铭先生那样成为专业的古文字专家,不可能。像邹先生这样密集的出成果,也不容易。>
除非他要做一个学术窃贼,把邹先生那些还没有发表出来的成果纷纷拿出来自己用,让迅速着书立传,年纪轻轻就把自己武装成为一个学阀,不然,很难有所成就。>
他不想在夏商周考古上跟邹先生刺刀见红。>
主要是这位先生太喜欢论战了。>
像后面的李伯谦跟邹先生在夏文化方面存在学术之争,没有必要。>
当然,考古观点就是一个不断被推翻与修补的过程。>
他如果真要在学术上有成就,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不可能成为一个万金油。>
夏商周考古完全就是一片红海,无数学者进入其中,然后杀红了眼。早年间,史语所在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安阳殷墟。>
大部分的考古成果都刊登在《安阳发掘报告》以及史语所搬到台湾以后整理发布的成果,比如后来李济整理出版的《安阳》,有人说为什么李济会选择去对岸,那是因为安阳殷墟挖的一大堆东西都被运到对岸去,李济不跟过去,谁来整理这些材料?>
而,后面李济为什么不回大陆,还是跟早年间发掘的这些材料有关,他留在那里才有用,回来又能干什么呢。>
比如梁思永先生。>
他的发掘成果都留在了史语所。>
留在考古所,唯一的参与的田野发掘也就是辉县墓葬遗址。>
商周考古课结束以后,苏亦没有继续上考古专业的课,而是去历史专业那边溜达一圈,蹭了一节世界通史还有一节宋代经济史,就完成一天的课程。>
世界通史是补充他在世界史上的短板,至于宋代经济史,那是因为漆侠先生是外聘老师,估计这个学期课程结束,这位先生应该就返回河大,应该没有机会听对方的课程,这种机会听一次少一次。>
不止漆侠先生,宁可先生,蔡美彪,刘乃和等先生的课程都是上一节少一节,如果不是非常忙碌,苏亦一般都不会缺席。>
完成一天的课程以后,苏亦也没有闲着,开始一天的图书馆时光。>
这个时间段主要是查资料,而且这周苏亦暂时放下历史专业方面的专着,回归考古专业。>
他这一次翻书,主要还是放在《安阳发掘报告》学刊上,整个学刊一共也就是只有四期,但每一期收录的文章都极为重要。>
通过这些文章,可以很系统的知道史语所从1928~1937年,领导的殷墟15次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具体状况。>
当时,发现大量与殷商研究有关的甲骨、器物等新史料,故在20世纪中国古史重建运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国内对商周考古的研究,也是从殷墟开始的。>
而史语所第一个主持发掘殷墟的史语所成员就是大名鼎鼎的董作宾。>
为什么是董作宾?>
那是因为他是河南人而且还懂甲骨文。>
1928年傅斯年受命组建史语所的时候,就直接把董作宾从老家挖到史语所。>
当时,董作宾因母病,自广州中山大学返回河南南阳,在省立南阳中学兼课,随后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