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我与夏商周考古(2/4)
物的故事,绝非一个考古人所能比拟的。>
所以,这书苏亦一看就停不下来。>
有点上头。>
连续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啃完。>
也进而读了李济先生的诸多着作。>
比如《安阳》以及《中国民族的形成》。>
唯一遗憾的是,李济先生晚年终究没回大陆。>
然而,说到考古学史,李济、梁思永、夏鼐、苏秉琦四位先生,根本就绕不开,他们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开派祖师一般,属于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
李济先生,中国考古学之父,中国考古第一人。>
之所以,有这些称号。>
那是因为,李济是民国时期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开拓者和考古人不收藏的主要倡导者。>
至于梁思永先生,肯定是离不开考古地层学,他即是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又是中国考古田野发掘工作和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当年在发掘城子涯遗址的时候就首创了考古工作站的模式。>
至于夏鼐先生,能说的非常多。>
可以说是新中国考古学的主要领导者和严谨学风的缔造者。>
为啥这么说?>
从他写的《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很好遏制了国内考古界一遇到遗址就用文化来命名的歪风。>
此外,夏鼐先生在日常工作之中严谨也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当年考古所各类报告着作老先生都要亲自审稿,无错才发表。>
诸如此类的此类的事情,多不胜举。>
至于苏秉琦,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奠基者,和中国考古学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建者。>
后世的考古学者做的各个类型分期器物排队,基本上都是从苏秉琦先生开始的,相比较之下夏鼐先生就没苏秉琦先生做的那么细。>
至于考古学方法论以及理论体系方面,可以说就多了。>
比如苏秉琦着名的区系类型理论。>
中国考古学的建立,离不开四位先生。>
至于宿白先生,相比较这四位,名望弱了些。然而,这不代表宿白先生学识就弱,只是宿先生比起四位,属于晚辈。>
在历史考古之中,宿先生同样也有开疆拓土之伟业。不说佛教考古以及古建筑考古还有目录学以及其他方面的成就,仅仅是北大考古学科的建设,宿白先生就功不可没。>
当然,今天的主角并不是四位先生,也不是宿白先生。>
而是邹恒先生。>
苏亦也只是在他的课堂上,联想到前世翻看过他的文章以及相关传记做出来的联想。>
甚至还有点巧合的是,除了苏秉琦先生外,市面上可以观看到的北大考古专业各位师长的传记,就只有邹先生还有李伯谦先生,恰好,这两位先生都是讲授商周考古。>
观看李维明写的邹先生传记,因为是第三者的视角,会有些有些凌乱,而邹先生自己写的《我与夏商周考古》,条例就清晰多了。>
再加上,昨天跟许婉韵的闲聊,苏亦对邹先生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第二天,邹先生的商周考古课堂内,苏亦要多低调就有低调。>
跟往常一样,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尤其是有学生跟他打招呼的时候,苏亦都下意识竖起食指嘘了一下。>
结果,他这幅神秘的模样,反而引起考古班的学生好奇,都忍不住凑到他的身边,尤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