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我与夏商周考古(1/4)
邹先生有一篇文章《我与夏商周考古》,几乎记录了他整个求学以及学术研究生涯。>
除此之外,还有李维明也写过一本邹先生的传记,对于研究考古学史的学生来说,这些名人传记,都是很不错的读物。>
老一辈的考古人,留下传记的并不多。>
但,也不算太少。>
比如夏鼐先生,留下的传记就不少,前有王仲殊《夏鼐先生传略》,后有王世民写的《夏鼐传稿》,王仲殊建国后考古所培养的四位年轻骨干之一,早年间参与辉县发掘的时候,就是夏鼐先生亲自当导师亲自指导的,跟夏鼐先生有师承关系。>
他还担任过考古所所长,是夏鼐先生的续任者。>
而,王世民先生当过夏鼐先生的秘书,又当过考古所编辑室的主编。编辑了《夏鼐文集》和《夏鼐日记》等,是夏鼐传记的不二人选。>
所以他写的《夏鼐传稿》不管真实性还是学术性上,都无可指摘,具有较高的阅读性。>
相比较《夏鼐日记》断断续续记录着夏鼐先生的日常,这本书可读性就高很多。一本书读下来,会对夏鼐先生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敬佩不已。>
此外,苏秉琦先生也有相关的传记——《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这本书是苏秉琦先生的儿子苏恺之撰写的。>
苏恺之并没有如夏正楷一样,从事考古行业,他是研究物理的,后面又到地震局,所以这本书在苏秉琦先生学术方面论述有点弱,但,也只是相对考古人写的关于宿先生学术思想的纪念文章。这本书中基本上都论述了苏秉琦先生的大部分学术成果。>
但正是因为后人写的书,在日常生活部分写的特别详实。>
跟苏秉琦先生传记类似,属于儿女为父亲所写的传记,还有梁思永先生女儿梁柏有女士编着的《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
仅听名字,就知道这书写的就是梁思永先生。>
这两本是仅有的关于苏秉琦与梁思永先生的传记类书籍。>
想要了解两位先生,这两本书必看。>
若不想,也没啥好说的了。>
此外,还有岱峻先生的《李济传》,详细记录着李济先生的一生。>
不过这书,一开始苏亦是不看的。>
原因很简单。>
他不认识岱峻。>
这位先生也不是考古出身的,他是搞新闻跟编辑出身的。对方不研究考古,也不是李济先生亲人,一个搞新闻出身的人,写的传记,苏亦本能的想法就是八卦传记。>
再加上,他当年已经读过李光谟先生的《从清华园到史语所――李济治学生涯琐记》。>
他也就没买这书。>
后来机缘巧合,在网上翻看到电子书以后,忍不住买了全新修订版。>
一看,根本就停不下来。>
岱峻是搞新闻出身的,也真是因为他是搞新闻出身的,文字功底相当好,字里行间,充满情感,代入感极强。>
而且这书是真的厚。>
跟李维明先生写的邹先生传记薄薄的一本不一样,这书是真的厚,六百多页,详细的纪录了李济先生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不仅参考了大量的专业文献,还走访过不少李济工作生活过地方。可以说是重走一遍李济路。>
也采访过不少的当事人,其中就包括李济儿子李光谟先生。>
岱峻发挥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的优势,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这种全方位描述一个传奇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