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我与夏商周考古(3/4)
是爱耍贫嘴的王讯,第一个凑过来。>
“小师兄,今天怎么回事?风格变了不少。”>
苏亦说,“嗓子不舒服,你跑来这干嘛,赶紧回你的位置去。”>
王讯说,“我决定了,以后就跟小师兄你混了。”>
苏亦不搭理他,“别闹,邹老师来了,赶紧回去。”>
王讯却不急,“小师兄,你嗓子没事吧?不会严重到,一会不能给我们讲课了吧。”>
苏亦扶额。>
这是人话吗?>
我是过来蹭课的,不是过来跟你们讲课的。>
你要弄清楚好不好。>
然而,他之前的行为,好像没啥说服力,苏亦也懒得跟他掰扯,挥了挥手,“赶紧回你的座位去。”>
然而,这货似乎打定主意要做苏亦旁边来了,不仅人过来,书本都拿过来。>
他这动作,就引得其他效仿。>
苏亦无奈,也只好由着他们。>
人啊,太熟了,也不是好事。>
这不,这帮家伙对于苏亦,已经没有了起初的陌生,相处起来也随意很多。平素苏亦觉得随意挺好,但今天他不想太随意,偏偏不能如愿。>
苏亦也懒得换位置。>
平常心对待吧。>
再说,邹先生也不吃人。>
因为王讯这家伙捣乱,苏亦也破罐子破摔了。>
上课钟声敲响。>
邹先生准时出现在教室当中。>
朴素的衣着配上黑框眼镜,跟北大的诸位师长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上课方式,却带着鲜明的风格。>
邹先生上课跟吕遵锷严文明两位先生都不太一样。>
其他先生喜欢讲别人。>
邹先生则喜欢讲自己,或者说讲自己的经历。>
比如一上课,邹先生开始讲述是如何入坑考古学的。>
苏亦问了旁边的王讯,才知道情况,开学的第一周,邹先生给考古班这边上过一节课,主要是认识诸位学生的情况还有讲一下相关的课时安排,内容部分讲述的比较少。>
今天才算是第一节课。>
这种情况,不止邹先生,其他几位先生都差不多。>
这也是为什么苏亦第一周过来蹭课,大部分开始都是刚刚开讲教材内容。>
商周考古的教材是邹先生编写的。>
而,今天这节课,邹先生主要就是跟大家介绍教材的编写过程。>
跟其他部分考古教材一样,都是由讲义开始,编写完讲义之后开始油印,内容不错的话,可以进行铅印,铅印比油印字体好看多了,因为是排版的,而油印大部分都是手写讲义。>
铅印讲义有点像出版的教材,看起来非常高级,比如之前严文明先生编写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讲义就是铅印版,被官方推广之后,才正式由出版社出版。>
邹先生的商周考古讲义也是一样的情况,这部讲义从56年就开始编写。>
因为,55年邹先生副博士毕业,被分配到兰大历史系当助教,还兼任过西北师院的教员。>
在甘肃兰州的这段时间,邹先生还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整理兰大历史系所藏临洮辛店、寺洼山等地采集、试掘所获得陶片。>
这部分经历,邹先生讲完,还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辛店、寺洼山等遗址?”>
“知道。”>
“安特生在甘肃考古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