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节(5/5)

看小说,秦朝都不这么觉得。不然便不用这么小心,熬到现在才结婚,越喜欢越不敢对霍青表现太好。

对木婉清那一身武功,一直是提升越多越不放心。

反过头来看,提升的越多,正说明她原来还是太弱。

再说玉朱。

真正的玉朱,婚礼都没参加又走了,看来醋经真不小

西行又带走大批手下和宝物,显然是跟定了秦夕落。带走的越多,再次跟秦朝划清界线也越清,不然不用这么快找来那两位替身。

秦朝为了方便,给两位替身在名字中加了个小字替身玉朱改名玉小朱,替身玉紫改名玉小紫。

外人看,这两位替身跟真正的玉朱、玉紫几乎没什么区别。可见大理教坊司在玉朱、玉紫身上花了多少心血,现在这么用似乎很浪费又似乎很花得来

这么用替身,似乎更浪费又似乎更花得来

对她们这些出身大理教坊司的女间,秦朝不想再多想。

大理最怎么清平,真要没女间才怪,有女间正常。不用很奇怪,用了很正常。对自己要用,对秦夕落也要用。秦夕落不是原来的秦夕落,一次又一次身价暴增。

玉朱、玉紫不再是原来的玉朱、玉紫,更渴望自由,同时也更渴望获得更多武力和权力。但又希望更多凭自己的能力获取,而不是唾手可得,越来越依赖秦朝。

秦朝和秦夕落都很欣赏,也都很支持。玉朱、玉紫并没有迂腐到不欢迎任何外来支持,不然便不用又一次弄走那么多人手和宝物。秦朝这边是多了,那边是少了,补一补正好。

在琉球,苏轼当仁不让做了实际上的文官之首,陆续从大陆拉来一大批郁郁不得志的年青人。

大宋读书人太多,郁郁不得志的太多。

那些年青人能得苏轼的认可,学识、才智和人品最差不会差到哪里去,缺的主要是经验、城府和资历。他们不像苏轼那么大架子,大半都可以忍受屈居盈盈之下。

苏轼平时自认开明之极,这下却怎么都忍受不了。很清楚盈盈原来的身份很清楚,不过是个下贱的女奴。在内心深处,那是一根怎么都拔除不了的刺。

甚至于,对高太后和秦朝都怨言不小。

苏轼学秦朝,不当官,权力却远比当官还大,而且可以很自由自在。

经济上,钱生钱,不缺钱。

苏轼将琉球看作一块变法强国的实验田,顺便发泄一下对秦朝和高太后的怨气,不顾成败一口气提出十大方略:第一、高薪养廉

大宋对官员相当优厚,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

但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乱,官员无实职者可以领俸,有实职者则可以另加钱,在物质上优待官员。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贯,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