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他的复仇之旅(2/3)

想到了这份报纸的政治属性,进而联想到,凶手的杀人动机应该是出于政治动机。

然后根据他杀人时间的起点,和总是在四月初杀人这个仪式化的特征,判断凶手曾经是哥伦比亚军人,是通过这种方式,纪念那场运河战争失去的人和嘲讽英国政府,这些推理过程,我都可以认同。

可是,仅凭她掌握的这些线索,她怎么确认凶手到底是谁呢?哥伦比亚人那么多,战争结束之后,来英国的人也很多,她仅仅是一个普通护士,又没有苏格兰场那样的调查能力,你刚才的这些话中,并不能解释这一点啊。”

乔治微笑着听完他的疑问后,没有丝毫犹豫就立即回答道:“是,我刚才的话中,没有特意解释这一点,是觉得前面的那段,才是她推理月亮先生的精彩之处,后面的事情只是水磨工夫。

其实这对她很简单,她可以继续缩小目标范围∞论这个凶手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能想到用泰晤士报刊登寻人启事,借以嘲讽英国政府,证明凶手知识面很广,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英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都很熟悉,很可能战争爆发前,在他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曾经在英国接受过教育;

凶手能诱导那么多受害人到他住所,而从来没有暴露过身份,证明他举止优雅谈吐不凡,面对陌生人时,有非晨的亲和力;杀人的过程和目标的选择,证明他既反社会又有一定道德感,经济比较富裕,有自己的车辆,有独立的住所;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证据,比如凶手一定是来自哥伦比亚的移民;他作为军人参加过巴拿马运河战争;他爱好收藏刀具;现在的年龄应该是50多岁等等。

最最重要的是,凶手能够想到和坚持用这种方式,能够一直持续30年杀人,报复对象的主体不是针对某个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和政府,这些事实都说明,这个仇恨是毁家灭国的深仇大恨,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普通仇恨。

那么我们就要追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英国政府有如此深仇大恨呢?于是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实话实说,在当年的那场运河战争,英国政府和它的盟友,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但是,凡事就怕对比,它们的遭遇还不是最惨的,经过20多年,英国已经逐渐缓过那口气了,在那个年代,还有另外一群人,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失败者,这些人也最有理由仇恨英国政府,他们就是那些被英国挑动起来发动武装政变的,原本盘踞在哥伦比亚南部几个省的地方势力。

在运河战争的最后阶段,由于最主要的几个大国,都已经打到筋痞竭不想继续打了,内外部的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尽快结束战争,郎有情妾有意,很快就形成了共识。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胜利者,他们狼狈为奸了,那总有人要负责买单,战争的起点,哥伦比亚就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协议的内容就不具体说了,只说最关键的两点:

一方面,大秦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等支持的哥伦比亚中央政府,转让部分运河公司份额给英国等盟友,另一方面,英国等盟友则放弃他们支持的南方叛军,从而双方都有台阶可下,迅速在这个基础上达成谅解,决定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和平协议也很快就被签订。

于是,这些被英国煽动起来的,最先挑起战争的武装政变者,就成了没有价值的弃子,也成了战争结束后最可怜的一批人,没有了英国等盟友的后援支持,他们不可能继续坚持反抗,只能乖乖的向政府军弃械投降,哥伦比亚的国内动乱,也迅速就被平息下去。

这是非衬酸和无奈的决定,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但是,面对几个大国的共同意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当然也包括他们,根本不可能,也不敢继续坚持反抗下去,可是投降了之后呢,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他们想回到从前的生活也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