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便便(2/5)
/>
就说采蜜人这个职业,低端的就一个捞粪的粪勺还有一个装粪的粪桶,高端的还有一辆运粪车。>
他们的工作就是收粪、晒干再卖给种地的农户,而他们晒粪的地方就叫做粪厂胡同。在三十年前,京都的采蜜人的规模有四五千人。>
有利润就有争夺,这样就免不了冲突,于是大家先干架,干完了再谈,这样,后面大家划分了场地,这就是有名的“粪道制度”,承包区域的便便。>
粪道也分三种,“旱道”、“水道”与“跟挑道”,“旱道”就是掏旱厕的便便,“水道”就是帮住户刷马桶服务的,“跟挑道”是收取马桶内的残留物的,是三类收入最低的。>
小卫刚来的时候,京都还有着这些人在忙碌着。其实还有一种更惨的,他们没有固定的区域,就在路上拾拾捡捡。>
他们还会帮忙送粪,就是用独轮车,上面绑两个木桶,上面连个盖子都没有。>
就是这群可怜人,也有人压榨他们,你以为承包粪道的是这些工人?不,承包的是粪道主,这区域里面的便便就都是粪道主的了,他们会雇佣粪工来给他们干活。>
直到快52年的时候,粪道的制度才被取消,这些粪道主也被划为粪霸了,然后依法处置,之后所有的厕所就都划归卫生局管理了。>
南锣鼓巷这边的情况相对好点,因为这片是原来的富人区,能在这住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从封建王朝的将军王爷,到北羊正府的总统高管,或者就是文艺界的巨匠。>
说点实际的,这边的地面就是铺装过得,而其它地界的胡同很多还是夯实的土路。>
然而你觉得现在很惨吗,不,如果小卫在早来几十年,他可能会觉得生不如死。>
“粪都”这个词要追溯的明朝中后期,当时的大明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后期的正府管理十分混乱,万历帝30年不上朝,六部尚书常年空缺,这时候的京都又有谁还关心便便呢?>
到了青朝,满青的高管王侯也只想着自己怎么过得舒服,住在自己的深墙大院内,拉个屎一堆人伺候,又有谁会想到城里的平民百姓的生活会这么惨不忍睹。>
整个京都只有8间厕所,还都要收费使用!要知道早在唐宋时期,华國人就很明白便便的价值,甚至皇帝都想都想开免费的公厕来赚这个钱。>
虽说后面被大臣以太寒碜为由劝阻了,但是下面还是有很多人争着抢着干,谁知道到了大青越活越回去了呢。>
这就导致男人们就在街上随地大小便,女人在家里用马桶然后倒在街上,变成了欧洲17世纪的模样。那时候胡同里面,额,到处堆得都是屎。>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霍乱,那时的河里不光是屎尿,还有各种动物还有人的尸体。>
当老康那一批看见國外可以冲水的厕所时,完全自卑了,有了“人而不知卫生则其人病,国而不知卫生则国病”的感慨。>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正府有心改变,但是国内军阀混战,外面还有日寇来袭,直至52年,京都大规模修建公厕,这种情况才有了彻底的改变。>
屎是一种好东西,华國几千年以前的人就知道这个道理,不仅可以肥田还可以肥猪。>
猪最早的名字就叫做豕(shi),那时候的人们就把厕所修高,下面围起来养猪,拉屎直接拉倒猪圈里面,然后猪不吃的屎和它门又拉的被农民们做成了肥料。>
因为想要去厕所就得爬高,所以拉屎又称上厕所,唐朝时就有了“尝上厕,过香炉上”的说法。>
至于把便便做成肥料,更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