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魏晋南北朝考古考搁啥?(2/4)

奈何,清美不是想考就能考的。

就算选择最鸡肋的艺术史论专业,他还是考不上,无奈只好选择广美。

在广美读美术史四年,最终还是入了文博的坑,这里面最大的原因还是北大恰好有文博硕士点,那为啥不读北大艺术硕士呢?

因为美术方向,不招生。

再说,文博也挺好,从美术史到文博,跨度并不算大,因为艺术史读到最后,都会涉及到美术考古,甚至再偏离一点都可以从事佛教艺术考古,也就是当年北大阎文儒先生讲授的石窟寺艺术。

反正花了三年的时间,一根筋似的考北大,最终也能调剂云大,然而,在云大待了三年,你以为苏亦就甘心了?

并不没有。

心心念念要杀回北大读博。

不过人生一旦选择妥协,再重启梦想,就难上艰难了。硕士努努力还觉得可以够得着,博士再会北大,凭啥啊?

难不成因为脸大?

硕士阶段,没弄出啥成果,发的论文都是水刊,想要申博,谁理你?

这不,他当初想申请央美的博士,直接被李教授拒了。对于学渣来说,考试是一种作弊,也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申请考核制度则让学渣无处遁形,对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想通过申博的方式拜入大牛的门下,几乎没可能。当然,考博的时候,想要考入大牛的门下,几率也不大。

反正读博难毕业更难。

相比较之下,硕士阶段,不要太轻松。

然而,那是相对于前世。

对于现在的苏亦来说,进入北大正儿八经的的重读考古研究生,对于他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的。

主要是他心变得大了。

不然,老老实实跟着宿先生的培养方式走,也不至于每天都那么累。

苏亦这段时间读的书有点多。

这段时间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都可以把宿舍的书桌给挤满了。

他读啥书,跟他睡一个屋的马世昌最为清楚,住在他们隔壁宿舍的姚华山也不陌生,那么许婉韵呢?

其实也不陌生。

毕竟俩人作为饭搭子,都那么长时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为马世昌的感慨,许婉韵也不好继续跟苏亦开玩笑,就转移话题,“你这段时间经常跑燕东园,魏晋南北朝史学的怎么样了?”

苏亦苦笑,“还在啃书,而且书太多了,感觉都啃不动了。”

许婉韵好奇问,“都有哪些啊?”

苏亦只好说,“好多。”

说着,就跟许婉韵分享书单。

他这段时间确实是啃书。

通史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要翻。

这一翻,就看很久。

郭沫若的《中国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之所以看这本,主要是范本通史还没出版。除此之外,就是北大学生还在用的通史教材,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

除此之外,就是陈寅恪先生的相关着作。

七十年代,读陈寅恪先生的着作,尤为困难,因为大量的书稿都是到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

甚至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才出版《陈寅恪文集》,其实,陈先生生前也出版了诸多着作,比如《元白诗笺证稿》,早在1950年冬,执教于岭南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出版,1950年初刊后又经陈先生口授修订而两度重版。1955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