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来自于考古教研室的支持(3/4)

锷,严文明、李仰松、高铭等老师都要比他们慢。

在这个方面,邹先生跟俞先生都占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邹先生早些年就确定自己在商周考古的研究方向。五六十年代就做出了一些成果。

而俞先生也是如此。

他在考古所的三年主持发掘了三门峡诸多遗址。

不过有些惋惜的是,他回北大读研了,这方面的发掘工作就断了。

不是说他整个三门峡发掘工作断,而是说,俞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断了。这种断裂,对学术成果也是有影响的。

直到八十年代,俞先生才重新开始楚文化的研究。

到后来,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的编订和实施,俞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三峡库区文物的保护规划方面,俞先生做了巨大的贡献。

在整个三峡水库建设中所有文物点都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创造了大型建设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历史奇迹,俞先生在其中的历史功绩将永彪史册。

当然,三峡文物保护什么的,那已经是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俞先生已经调入历博了。现在,俞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战国秦汉考古,而且,大部分精力都是放在教学任务上,考古发掘研究的经历肯定比在考古所的时候少,也比未来调任历博的时候少。

北大教授是很重要的身份,毕竟北大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要论具体发掘研究方面,北大教授反而会受到限制,因为经费有限,还有大量的教学任务,没有办法专门埋头搞学问,也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来支持自己搞学问。

这种身份的转变,有得必有失。

苏亦也不觉得俞先生后来出走北大是一种错误。

但对俞先生来说,他对北大考古系肯定是有感情的,要是能留下来,他肯定不愿意出走,这主要跟苏秉琦先生在北大独立成系以后,没有能够继续担任系主任有关。

嗯,这些八卦。

是苏亦的猜测。

但根据他前世搜集的资料判断,应该无限趋于事实的真相。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来说,他现在是宿白先生的研究生,宿先生担任未来的考古系系主任,对于他留校北大肯定是利大于弊。

但是,一想到眼前这位先生也因此离开北大,苏亦也充满感慨。

这些师长之间恩怨争议,苏亦觉得自己不变掺和。

现阶段的他,也没有什么能力掺和,目前这个阶段,把俞先生当成一个值得让人敬佩的师长来对待即可。

实际上,他也仰慕俞先生的学问,他对商周考古不感兴趣。

但对俞先生研究的战国秦汉考古还是蛮感兴趣的。甚至,他研究的楚文化苏亦也感兴趣。

从兴趣方面驱动的话,他要是不读宿先生佛教考古,有选择的话,他最希望拜入的就是俞先生门下。

至于苏秉琦,他当时就没有纳入考虑范围。

总觉得苏秉琦先生距离他太遥远了。

他当时,都不知道苏秉琦要招收研究生。

如果一开始,他直到苏秉琦先生招研究生的话,在佛教考古跟秦汉考古或者新石器考古方面,苏亦就有得纠结了。

因为后面苏秉琦先生提出来的大遗址大古国的概念,都是苏亦非常感兴趣的东西。

甚至还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也都值得研究。

不过现在嘛。

他只需要在佛教考古方面攻城拔寨即可。

其他的,不用想那么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