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这次真的是民族考古了(3/4)
中大民族考古学还是挺牛逼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跟北大齐名,想要学习民族考古,去中大就对了。>
苏亦对于民族考古是有感情的。>
他前世读博的时候,就读这个。>
因为他留在云大,也只能读这个。>
研究生阶段弄着玩似的研究公众考古,并不足够支撑他去读博,因为国内就压根没几个博导招这个方向的博士。>
同样,考古学读博留在云大也很困难,除了民族考古,也很难研究其他方向。甚至到了后面只能跟民院的导师混,还严重内卷,除了跟他们历院的拼杀还要跟民院的竞争。>
在云南,民族考古的一面旗帜就是汪宁生先生,在云南从事民族考古学的学生根本就绕不开这位先生,而这位先生同样也认为民族考古就是一门学科。>
然而,民族考古学真按照一个学科来分类,它的理论着作,代表作品以及相关的学术期刊以及相关学科建设都相对薄弱。>
但是,到了后世,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民族考古他是一门分支学科,甚至把它定义为是考古学与民族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研究边缘学科,就说明它不热门,需要坐冷板凳。>
不过李仰松先生的这节课,终究不是民族考古,而是《原始社会史与民族志》,讲义是北大考古教研室新编的。>
这个新编是真的新,因为是今年十一月份才编写出来的。>
78级学生入校的时候,这门课还没有讲义,所以77-78级两个班的学生都是需要来上这门课程的。>
这样一来,教室就变得热闹不少。>
不过这种热闹是别人的,相比加之下,苏亦这边就安静了不少。>
除了喜欢到他旁边蹭座位的北大考古谐星王讯同学之外,他旁边的学生都显得比较安静。>
大家跟苏亦熟悉以后,也逐渐了解苏亦的风格,知道他喜欢坐在后排不习惯别人打扰。>
尤其是在其他先生上课的时候,他们这位小师兄就更加喜欢安静了。>
如果不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苏亦一般都不会主动站起来。>
并不是之前许婉韵调侃的那样,说他喜欢在历史系专业的诸位师长课堂上蹭讲。>
那么多门课程,非要说,哪一门课程像他前世的研究方向的话,李松仰先生的这门课程比较像。也是他比较熟悉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最开始的讲义就是林耀华先生编写的,后面经过李仰松先生不断的完善,成为教研室印发的讲义。>
甚至到了八十年代,中华书局还出版了林耀华先生《原始社会史》,这本书可以说是整个讲义的一个扩充。>
因为十年的关系,各行各都受到印象,出版业也是如此,这个年代大部分文科教授的着作都是八十年代以后陆续被出版,不然,就是六十年代。>
整个七十年代,除了编着的各种教材之外,个人专着几乎没有机会出版。>
所以苏亦想要找相关的专着过来看,也也不容易。>
只能跟着讲义走。>
跟严文明先生一样,李仰松先生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也都是从讲义的目录开始。>
“咱们这门课程啊,主要分成七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绪论部分,这个部分就是告诉大家这门课程到底讲了什么东西,第一节讲的是学习科学课的对象,任务和目标。所以,不管什么教材都一样第一章第一节都非常重要,它相当于告诉我们,你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到底掌握到什么知识,这些东西在第一章里面都有讲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