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课堂交锋(3/4)
!”>
那么陈立夫为啥黑顾颉刚?>
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反正疑古学派,遭人黑的事情不在少数。>
毕竟在当年,他们学术观点跟当时的国情有些格格不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山先生根据清末民初学者研究的结果,提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五千年从哪里算的?>
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算。>
还把黄帝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恰巧就是梁启超先生率先提出来的。>
然而,当时,有不少的学者接受西方研究方法的影响,认为中国历史是从西周开始。>
好家伙,这样一来,就把中国西周以前的历史给抹去了。>
这可能吗?>
自然是不可能。>
这部分历史,在殷墟的发掘成果公布以后,就不攻自破。>
毕竟甲骨文的存在,已经明确证明商代的存在,表明中国历史还可以提早。>
不过殷墟终究还是没有办法解决夏文化的存在。>
而顾颉刚引用古文,说大禹可能是条虫,但这位老爷子也没有否认夏的存在。>
然而,邹衡先生为啥偏偏去纠结这些啊?>
他的课堂上为啥要讲述这些。>
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上的就是商周考古。>
而商周考古就是在研究这些课题。>
毕竟,57年北大考古专业还把商周考古放在中国历史考古课程上讲述。>
既然提到殷墟,提到甲骨文。>
邹先生自然而然,也不会只提顾颉刚,他还提到郭沫若郭老。>
“我当年转入史学系读书的时候,向达先生就向我推荐郭沫若先生的诸多着作,这些着作对我有着极大的影响,我甚至花了一年时间,死啃郭沫若先生的《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学术着作,才基本上掌握了有关甲骨文和金文有关的知识。当然,以我的甲骨文功底,很能在短短的一年内全部读懂这些学术着作,但是我仍然从中发现他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有三大难题没解决,致使他终身遗憾。”>
说到这里,邹先生问台下众人,“大家有人读过郭老的书吗?比如他的这些甲骨文作品。”>
又是一次集体不约而同的摇头。>
邹先生也不意外,“你们往后可以读一读的,比如苏亦,他年纪轻轻,就掌握了不少甲骨文,通读郭沫若以及王国维两位先生的诸多甲骨文着作,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底。”>
说着,他有望向苏亦,“那么苏亦,你知道郭沫若先生还有那些难题没有解决吗?”>
苏亦摇头再摇头。>
他当然知道。>
因为他曾经翻过郭老的书,说通读甲骨文那是扯,但读过却是真。>
不仅如此,他还读过邹先生的诸多着作以及传记。>
邹先生的这些疑惑,他就算不读郭沫若先生的书,仅仅是在邹先生后世的相关文章中就曾多次提及。>
不过这是作弊得来的。>
不是他自己的总结。>
苏亦当着本尊的面,自然不好意思说。>
再说,邹先生也只是习惯性提问,也不是想让他说。>
不然早就让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那么为何有这么一问呢?>
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