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叠层器件再次突破,面试准博士生(万更求订阅)(8/11)

同步进行着叠层器件性能摸索。

从现在初步的摸索结果来看,几种新体系的器件效率暂时都没有超过原先的-4体系。

倒也正常,毕竟构建叠层器件阵列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平常普通的单结器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能一两天就能拿到最优结果,现在的叠层器件可能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才能把条件做到最优化。

不过,虽然基于新材料的体系都没有突破原先-4体系15.9%的最高纪录,但几种材料也没有太让许秋失望,初步摸索的结果,效率普遍超过了14%。

最佳的体系,正是许秋之前非常看好的i8。

以4::-为底电池,10:i8为顶电池的器件效率,达到了15.67%。

按照现在这个情况,在器件效率上追上原先-4体系,大概率只是时间的问题,极有可能可以突破16%。

说起来,如果许秋把新的四五个叠层体系,每个体系整理一篇文章出来,按照现在最高效率才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可以吊打。

这些工作要是放出去,在现在最高13.5%的有机光伏领域,基本上都是吊打,可以、、、轮着发,甚至还能捞到一篇《自然》大子刊。

不过,许秋并不打算这样做。

到了许秋现在这个阶段,之类的工作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属于随便发的那种,冲击一篇主刊才是他要做的事情。

而且,要是真的去水这么多文章出去,哪怕日后他器件效率做到了16%、17%,估计都不一定发得了。

因为新意被分摊给了其他同类文章。

除非做的几个体系彼此之间差异性非常的大,或者把器件效率的差距再次给拉开,能做到18%,甚至20%以上。

另外,就算真的准备把这些工作都“卖”出去,也需要人来完成,做实验,写文章,都需要投入精力。

现在许秋面临的情况就是手上好的工作,好的想法太多了,但课题组人手又不足。

学姐马上毕业了,指望不上她,学妹忙着合成系列给体材料,邬胜男那边也有自己的受体合成任务,莫文琳本来在做三元体系,现在被自己拐到叠层器件来了,但她只有一个人,吃不下这么多体系。

许秋琢磨着,也需要给自己培养一些后备力量了,最好能招一些新人进来。

明年的话,陈婉清、段云博士毕业,韩嘉莹硕士进来,组里还可以招一个博士,可以接学姐的班。

但也只能有一个博士,现在组里人数都已经这么多了,再要让魏老师出去“借”名额,也说不过去。

或许,可以给两位新来的本科生加加担子?

殷后浪不是准备要出国吗,虽然国外比较看重推荐信,但对于高校来说,文章算是硬通货,可以说文章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推荐信。

如果本科发一篇《自然》,基本世界上所有学校都会抢着要。

事实上,本科能发一篇一作,只要不是英语太差,可以通过对应的雅思托福考试,去世界排名前十的名校,还是比较容易的。

&e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