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7/11)
面就会等效为一个立体的结构。
此时,“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变量,将取代光电转换效率成为新的z坐标。
而原本是z坐标的效率将“坍缩”为颜色,或者是一个强度值,从而得到一张真·立体图谱。
在纸张这种二维空间中,是无法表达“真·立体图谱”这种三维图谱的。
这也是之前“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非连续变化的原因。
第二张图片,单结器件相关的表征。
这个和平常发的文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相对比较常规,许秋暂定做四张图片: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材料的分子结构;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的光吸收光谱;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各自的-曲线;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的曲线。
第三张图片,叠层器件相关的的表征。
有些类似于第二张图片,许秋暂定做六张图片:
叠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能级结构图,包括电极功函数、有效层和传输层能级;
叠层器件效率随着顶电池和底电池厚度变化的二维图谱,类似于第一张图的、、图,光电转换效率用颜色表示,并标注出等效率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特性曲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曲线,包括两个电池单独的曲线和总的曲线,同时简单分析电流损失分布;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最佳叠层器件的-特性曲线。
三张图片许秋已经全部绘制完毕。
其中,第一张图片是通用的,第二和三张图片,是许秋根据现有的体系,绘制出来的初代版本,之后如果更新了体系,直接更换即可。
平常发其他文章,还需要编编故事,讲一讲心路历程。
现在许秋准备投的这篇《科学》,反而不需要那些东西,简简单单把结果讲出来就可以。
毕竟,有器件效率这个最大的亮点进行支撑。
不过,现在叠层器件效率只有15%,许秋觉得这个结果还是不够震撼。
如果能够上16%、17%,那就比较稳了。
如果能上20%……
大概可以把工作一拆为二,一篇《自然》、一篇《科学》,也不用纠结到底是先投《自然》还是《科学》了,两边各发一篇。
当然,20%这个数值,现在也就只能一下,一时半会儿根本做不上去。
在绘制第一张“半经验分析”图片时,许秋也有了另外一个想法:
现在系列材料之所以不适合做叠层器件,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顶电池材料,也就是光吸收边可以达到1100甚至1200纳米的有机光伏材料。
如果日后能开发出来一种与之适配的体系,说不定真能产生奇迹,把器件效率冲到20%也说不定。
到时候,主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