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3/11)

种“报告”的格式,有点类似于许秋平常写的ommunication格式。

在“研究文章”和“报告”中,《科学》要求材料和方法部分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复制研究。

此外,对于生命科学中涉及一种方法的论文,《科学》鼓励作者向他们的合作伙伴io-rotocol《生物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方案。

《生物协议》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于2011年创办的一份专精于遴选、发表实验方案,需要同行评审的在线期刊。

他们的目的打造一个开放获取与沟通的平台,分享高品质的实验方案,让生命科学的研究更高效,更具可重复性。

这个还是蛮有意义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限定在生命科学。

大概是因为里面造假的论文比较多?

倒是不排除这个可能性,毕竟生命科学领域每年发表的高质量文章太多了。

而基数比较大的话,即使造假的概率比较低,最终产生的绝对数量也会比较高。

看新闻报道出来的学术造假事件,生命科学领域确实也是重灾区,甚至有院士牵涉其中。

话说回来,其他领域为什么很少有院士牵涉进去?

因为很多领域没有院士。

第三种,“评论”。

它要求综述具有跨学科意义的最新发展,并突出未来的方向,6000字左右,正文包括摘要、概述主要主题的导言、简要副标题和重要未解决问题的概要,100篇左右的参考文献,4-6个图表。

除了特刊的“评论”外,所有的“评论”现在都只在网上发表。

也就是不会在纸质版的刊物上收录“评论”的全文,只会放550-600字的摘要,包括背景、进展和展望三个部分。

大概也是因为篇幅太长了的缘故。

而且,许秋估摸着《科学》的综述应该是大佬专属。

反正他一般很少听到有人在《科学》上发综述,有机光伏领域他也没有看到过发表在《科学》上的综述。

最后一种,“短评”。

具体又分为了六类,包括“观点”(ersectives)、“书籍或媒体评论”(ooks or edia evies)、“政策讨论”(olicy orums)、“信件”(etters)、“电子信件”(eetters)、“技术评论”(echnical omments)。

“观点”,1000字加1张图片,需要突出近期重大的科学进展,但不能主要讨论作者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一个领域内的发现提供背景,或者解释潜在的跨学科重要性。

同时,还要求发的“观点”应该为别人的研究增加一个维度,而不仅仅是对别人论文中描述的实验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除了极少数例外,“观点”的作者不应超过两个。

换言之,就是别人发了一些之类的文章,我过来点评点评,发表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看法。

当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提出看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