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10/11)
及家庭教育的培养,但想要自发的去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些懵懂无知的大三、大四的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被学校里信任的老师一忽悠,很可能在自己也不确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的时候,就保研上贼船了。
一旦保研,学校立刻封堵住学生的退路。
比如不能打印成绩单(防止学生出国),不能打印三方协议(防止学生就业)。
同时,在研究生期间,也给予了导师非常大的权限(防止学生划水)。
其实,许秋觉得学校有义务让考虑保研的学生提前了解科研的具体情况,再让学生做出选择。
方法也不难,开设一门类似《走进科研》的必修课程即可。
但现状是大多数的学校并不会把这个情况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自己品。
显然,大家都知道,一旦把这个事情开诚公布,敞开说以后,像魔都综合大学的保研率一定会大幅降低,不利于优质生源涌入科研这个“清水衙门”。
可以说是学校在打一个消息差,利用了学生和学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等。
因为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天然是有“利己”属性的,一旦当他们知道选择就业而非科研,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收益的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选择就业。
但国家需要从整个文明的角度来思考,让一部分人做出不“利己”的选择。
换言之,很多时候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可一旦把事情说的通透了,就没有人愿意去牺牲了。
许秋发现,当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时候,有时候确实会挺悲观的。
很多问题就摆在那里,明晃晃的,但就是解决不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说“各行各业都像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的缘故吧。
虽然因为他有系统,这些悲观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出现自己的身上,但看着有一些同学深陷泥潭,比如博士五年级都毕不了业,还是挺让人纠结的。
包括室友孙一凡,都已经通过直播的方式来自谋出路了。
不仅如此,前些天许秋还听孙一凡说,他感觉自己不适合科研,有点想找导师谈一谈,把自己的直博生的身份变更为科学硕士,或者专业硕士,但还没有鼓起勇气去说。
许秋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他。
当然,凡事有正面就有反面。
科研路虽然难,但至少是一条通天的大道,具有完整的进阶序列。
而且,对于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来说,科研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不断探索自然的边界,探索自我的边界。
《无机功能材料》课堂上,学生们相继进行汇报。
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将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决定。
班级里每个学生会拿到一个打分表,然后根据每个汇报的学生表现进行打分。
最后,老师收集所有人的打分表,扣除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取平均值,这部分占总分的50%。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