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朱慈烺的吐槽(2/3)
显贵、太监等以及他们的门下走狗控制的死死的,这群人可是不纳税的。你加税还不是加到中小商人头上。这能怨文官反对提高商税吗?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所以才让你去东南解决这个问题。那群蛀虫爬在国朝身上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程度了。我不能再忍下去了!我管他们是为了忠于大明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抵抗建奴。让他们统统去死!我要的是干净的东南!”
沐天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是还是把话吞了回去。发狂的皇帝是危险的,自己还是不要插嘴的好。
朱慈烺没注意到沐天波,自顾自的说道:“我知道我不该说这些冒犯祖宗的话,可我实在是不能忍。是,建国初期皇家基本上垄断了商业活动,三十税一也是为了皇家能赚更多钱,还留下轻税赋的好名声。”
沐天波诧异的看着朱慈烺心道:原来你知道啊。
“但是……但是他们就没想过,偌大的中国,皇家怎么可能垄断所有的行业?又怎么可能不让其他人参与进来?到底是皇家赚的多,还是其他人赚的多?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吧!”
实际上后世一直有个片面的理解,那就是朱元璋出身贫民,他打心底就看不起商人,所以才把商税定的那么低。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情,那就是当时的皇家半垄断当时的经济,为了方面敛财,朱元璋才把税率定的那么低。因为税收是要进入国库而不是皇帝的私人腰包。
明初,中国经济量因为战乱的关系还很小,皇家还能插手大半的贸易,那些权贵也被朱元璋、朱棣压制不敢插手。但社会稳定后经济量开始增加,你总不能不让民间不做生意吧?就这样皇家的垄断轻易被打破了。等朱瞻基重用宦官后,一切都失控了。
宦官贪财,公然破坏规则用经商的手段开始为自己敛财,他们连税都懒得交直接贿赂皇帝,而得到好处的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宦官都不交税,你指望那些权贵交税?再加上沿海走私盛行产生了大量的海商,他们再和文官勾结。于是到了明中期,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海禁开不了了,皇家的产业也被那群蛀虫以不与民争利的借口分食干净,商税也提高不起来了,大明财政岌岌可危。等崇祯帝继位,天灾一来,明朝彻底完蛋了。
明朝开海禁提商税有两个最好的时期,一是隆庆时期,二是天启末年,魏忠贤当政。
隆庆开海也只开了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其中还有诸多限制。但这次开海一直到崇祯帝死,这七十二年中,据保守估计一共为大明带来三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输入(一说五亿两),相当于当时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活动都在中国。所以说大明没钱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但这次开海也为大明留下祸患,那就是白银大量流入,银开始变贱,物价开始飞涨,俗称通货膨胀。而大明朝廷也因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收上的是白银……这等于国库变相减少了。
还不止如此,粮价因为一些奸商的原因遭到故意打压,也就是说农民的收入也锐减……财富渐渐聚集到权贵和大商人手中……想让那些权贵、大商人乖乖掏出钱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朱慈烺起杀心的原因。
关于另外一个时期,魏忠贤当权时,前文已经说过了。
沐天波静静听着朱慈烺从宣宗开始一直骂道熹宗皇帝(天启帝)。吐槽历代皇帝的政策,吐槽历代皇帝的爱好,还吐槽几代皇帝的死法。
那种吐槽法,沐天波恨不得自己是个聋子,全程他不敢接一句话,不然就是大不敬。也只有朱慈烺能说,其他人说就是一个死字。
过了大半个时辰,朱慈烺终于停下来了,他深吸一口气说道:“这几个月实在太憋屈了。”
沐天波点点头表示理解,他能理解朱慈烺的心情。朱慈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