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尻马猴 无支祁(2/3)
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祆石怪奔号聚绕,以数千载,庚辰以战(一作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庚辰之后,皆图此形者,免淮涛风雨之难。
【大禹锁水怪无支祁】
禹为了治理洪水,三次到过桐柏山。可是,每次桐柏山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山石号叫,树木惊鸣,土伯壅川,天老进兵。有一股看不见的暴虐力量,阻止禹动工治水。
禹知道遇到妖怪了,非常生气,召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开会,让夔龙去扫除妖孽。这时,桐柏山,以及附近诸山的部落首领,唯恐双方打起仗来祸及自己,都面露惧色,恳请禹收回除妖的命令。
看到鸿蒙氏、商章氏、兜卢氏、犂娄氏等部落首领临战怯阵,不愿出力,禹把这些人都关了起来。这才知道:原来他们包庇的妖怪是淮涡水怪——无支祁。
无支祁能言善辩,知道江水、淮水各处的深浅,以及地势的高低远近。他长得形似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脖子一伸,好像有一百尺长,力气比九头象还大。无论是搏击跳跃,还是快速奔跑,他都非常迅捷,常常是眨眼之间就看不见了。
双方在桐柏山下展开恶战。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都打不败无支祁。最后,派庚辰出战,才擒获了无支祁。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等数以千计的妖怪,看到无支祁被捉,都叫喊着冲了上来,想要抢走无支祁。庚辰挥舞方天戟,和众神一起没费吹灰之力就杀散了这群乌合之众。
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无支祁的颈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把他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
打败了无支祁,禹在桐柏山的治水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淮水从此平安入海中。
豢龙氏曰:
无支祁的形象,始见于北宋李昉编撰的《太平广记》卷467引唐朝小说《戎幕闲谈》中的片段:“有李汤者,永泰楚州刺史,问渔人见龟山下水中有大铁锁,乃以人牛曳(y)出之。霎时风涛陡作,有一兽形如猿猴,高五丈许,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张目若电,顾视人群,欲发狂怒。观者畏而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曳牛入水去,竟不复出。”后代学者考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可能始于无支祁。
英雄战水怪是一个典型的神话母题。禹治水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这就必然与居住在各江河流域的许多氏族部落发生接触,协调关系,处理利益纠纷,有些矛盾分歧可以通过联姻、合作等方式解决;有些则必须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因此,禹在各地治水过程中不仅要与天斗,还要与人斗,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困难。
原始社会氏族之间的融合,武力兼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比如:前面提到的“禹逐共工,杀相柳”和本篇“擒无支祁”的故事都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无支祁与孙悟空】
北宋《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下,引《古岳渎经》第八卷说:远古大禹治水时,曾降伏淮涡水神无支祁,将他套上锁链关在淮水之中。无支祁的形象是“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而据历史学家考证,无支祁正是孙悟空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型。永春的石猴和石碑,立在一处桥头,湖洋溪和一条水渠正从其脚下流过。石猴可能糅杂了水神无支祁和大圣孙悟空的形象,村民们希望他能保佑一方水利平安。
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字景贤·号汝斋),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